报志愿选专业考验学生和家长,过来人支招
有人说高考“七分考,三分报”,可见填报志愿的重要性。学校怎么选?专业怎么定?分数不够怎么办?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探讨。对于莘莘学子而言,“金榜题名”是对苦读十多年最好的回报,而考得好亦要报得好。
后高考时期,有记者采访学生、家长,对话过来人,梳理近年来政策及专业冷热变迁,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另一个角度的参考。
想出省上大学,家人觉得远;感兴趣的专业,据说就业前景不佳……面对两难境地如何选择?谢同学是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,回忆两年前填报志愿的事,他说当时与家长产生分歧,有意出省读书的他最终向家人“妥协”,换来家长允许他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。
谢同学遇到的是每一个高考考生都要面对的艰难抉择。事实上,高考填报志愿考验着学生,也考验着家长。记者采访发现,根据多位高考经历者所述,报志愿选专业要学会平衡和妥协,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“好专业”。
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工作安排,今年高考预计于6月26日放榜,6月28日开始志愿填报(准确时间以省教育考试院的通知为准),纠结如斯的考生与家长,不妨看看别人的故事,听听过来人怎么说。
去年毕业学生工作 与专业相关度为66%
志愿填报,直接关乎学生未来就业工作方向与领域,因此广受考生和家长重视,当然其结果亦非绝对。
近日,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发布《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》,报告以2016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,收回全国总样本约28.9万份,覆盖了1313个专业,其中本科生样本约14.7万个,涉及本科专业669个,其结果显示三成以上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,“职业期待不符”“迫于就业压力”是毕业生选择不对口工作的主因。
调查显示,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%,与2015届的调查数据持平。其中,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0%,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。尽管如此,仍然超三成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。
从具体专业来看,医学类专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,应用物理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。2016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前十个专业分别是口腔医学、麻醉学、医学影像学、医学检验、临床医学、护理学、康复治疗学、预防医学、小学教育和药学,其中口腔医学、麻醉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到了99%。
相比之下,就业相关度低的专业则不集中。数据显示,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十个专业是应用物理学、社会工作、材料管理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、俄语、园艺、政治学与行政学、冶金工程、旅游管理和金属材料工程。应用物理学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仅为33%,紧随其后的是社会工作、材料管理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,皆为42%。
毕业生工作为何不对口?结果显示,有34%的毕业生认为是“职业期待不符”,23%的毕业生“迫于就业压力”,还有约一成毕业生因达不到专业相关要求放弃对口专业。
焦点1:报志愿先了解专业目标和考生职业意愿
66%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着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,显示着报志愿和选专业的重要性。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,志愿填报就是综合权衡多种因素的最优化结果。因此,除了了解孩子个人职业意愿方向外,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发展风险亦要考虑。选学校VS选专业 临界生出省求学入读好学校机会大
选学校还是选专业,这是志愿填报中不可回避的问题。高分考生有明确的入学目标,问题相对简单;对于临界考生而言,选择变得纠结,他们除了要选学校和专业,还要在是否出省读书之间作出选择。
谢锐鹏是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,2015年以理科生身份在中山市参加高考,成绩为590分,而当年理科重本线为577分,十几分的差距令他处境“很尴尬”。
“我当时有意就读陕西师范大学,它是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之一。”谢同学告诉记者,当时他为此做了不少功课,根据该校几年来投档线数据,他认为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很大,但家长不赞同他出省,最终他只得向家人“妥协”,换取家长同意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。“我填了深圳大学、广外两所学校,选的都是我喜欢的新闻传播专业,但都没有被录取”。
谢锐鹏略带遗憾地说,他最后服从专业调剂入读广大。而根据他的了解,那一年陕西师范大学的相关专业没有录满。
如今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李紫纬,于2010年在广州参加高考,分数同样处于临界水平,省内的华农、深大、广外与省外的兰州大学之间,她最终选择出省求学。
显然,分数处于临界水平的考生,如愿意出省求学,入读自己喜欢学校的机会更大。
焦点2:家长安排VS自己做主 家长勿包揽要兼顾考生意愿及兴趣
家有考生,父母必然操心,志愿填报由家长安排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主?记者采访发现,当自己的想法与孩子冲突时,更多家长愿意尊重孩子的意愿。
易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执信中学,今年参加高考,由于易女士的丈夫是医生,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的职业理想是“子承父业”,然而孩子父亲坚定地否定了孩子的想法。“除了学医外,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,让他自己做主。”易女士透露,目前孩子的成绩还没有出来,但他已经初步选择了与金融相关的专业。
当家长的意见与孩子的意愿发生冲突时,该由谁做主?记者采访中没有遇到极端的例子,但也遇到父母安排包揽孩子志愿的情况。
小文已经毕业多年,目前从事媒体工作,她向记者透露,当初填报志愿时,她妈妈的一位好友是会计,认为这个行业好,便让儿子去读会计专业,“结果我妈和我爸一起把我所有的第一志愿都填了会计专业,最后因为分数不够没有被录取”。
小文笑称,阴差阳错她被第二志愿传播学专业录取,“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做会计,但那位学会计的男生目前在银行工作,现在发展得很不错。我妈应该很遗憾我没有读会计专业。”她认为,家长安排也要兼顾考生意愿及兴趣。
焦点3:工作稳定VS前景良好 有人喜欢稳定有人喜欢“满世界飞”
成百上千的学校和专业,到底该怎样选择呢?记者采访发现,考生和家长普遍看重的未来工作稳定性和发展前景,其实都是因人而异,适合自己的便是好的选择。
小林(化名)2007年在湖南省参加高考,成绩中等。他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,也没有未来规划。他的父亲是警察,考虑到进入军警类院校能锻炼人,未来工作稳定不愁就业,就建议儿子填报,小林最终被武警广州指挥学院录取。
刚入学时,小林很不习惯:不能用手机,没有网络,没有娱乐活动,半夜随时被叫醒去拉练。“感觉非常痛苦,不像上大学像在部队。”小林如今在广东某武警支队做中队指导员,他回忆起大学生活时,却对当初的选择表示满意。“很不一样,大家既有同学情,又有战友情,如今很多人是同事,这样的感情非常难得。”他说。
雷云比小林早一年参加高考,目前在深圳工作,“满世界飞”。她当年选择了商务英语专业,毕业之后进入外企工作,平均每个月飞去两个国家出差,每次出差约一周。在工作中,她结识了现在的先生。与小林一样,她对当初的选择很满意。“我不喜欢固定在一个地方,对我来说现在就是最好的安排。”她说。
建议:不越界为学生做决定,引导发掘兴趣与特长
无论是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,其实都不轻松。华侨中学校长李子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,七八年前他会动员学生出省选择好学校,现在基本不需要了。“现在信息来源渠道更多,学生选择更加自主,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从兴趣和个人特长出发选择专业,但不是代劳做决定”。
今年4月调任华侨中学校长之前,李子良在广东实验中学任副校长,并在省实工作了近30年。他直言,学校除了要搭建满足学生多元化、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外,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前做生涯规划,让学生面对人生方向选择时不会迷茫。
高考志愿填报网提醒您填报志愿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,兴趣、成绩、专业、学校,考生在选择时很难做到兼顾四者,只能尽可能地选择喜欢的学校和心仪的专业。
上一篇: 高考志愿:选专业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| 下一篇: 医学师范财经类走俏 投档分甚至超二本线 |